杏花岭区兴国寺位于杏花岭区中涧河乡丈子头村。
据史料记载,兴国寺始建于武则天执政时期,用于皇家祭祀。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大规模兴建,起名兴国寺,明、清时期曾有修缮,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。兴国寺原占地面积30余亩,建筑面积大约3500余平方米,主建筑有山门、钟楼二楼、轩辕殿、大雄宝殿、观音殿、地藏殿、舍利塔等。佛像庄严,神态生动,壮观的汉白玉观音圣象高达6米,并有印度赠送的绿玉观音圣象一尊。兴国寺香火鼎盛时期,常住僧人达100余位。整座寺院红墙碧瓦、苍松翠柏、古槐葱郁,殿宇巍峨、罗列整齐;信众云集,焚香涌莲,清静庄严。至建国前一直为太原府阳曲县的重要佛教活动道场。当时规模宏大,佛事活动频繁,在教徒中有很大影响。
沧海桑田,兴衰无常。解放战争时期兴国寺遭到严重毁坏,文革期间又再历劫难。兴国寺昔日的壮观荡然无存。雄伟的建筑变成瓦砾之堆,千年古刹化为丘墟之地,佛像文物去向不明。怀古睹今,不禁令人唏嘘叹惋。
法不孤起,仗缘方兴。时逢国运昌隆,政令清明,提倡和谐社会。2003年经丈子头村及400多村民信教群众的申请,太原市杏花岭区名族宗教事务局经过考察审核,从文物保护、旅游观光、促进和谐等必要性考虑,同意兴国寺恢复兴建,重新开放,并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。2006年兴国寺负责人上玄下瑛法师率领僧众居士,决心恢复修建兴国寺,重现昔日净土道场。于同年成立了由兴国寺僧人、丈子头村及居士等各方参加的筹建委员会。
兴国寺恢复修建本着既考虑历史原貌,又注意观赏价值的原则,规划修建的主要建筑有:大雄宝殿、山门、钟鼓楼、天王殿、观音殿、地藏殿、祖师殿、文殊殿、藏经楼、念佛堂、斋堂、僧僚、居士僚、药师塔等,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,预计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。
近几年在区宗教局及各级有关部门领导、丈子头村及十方 信众的支持帮助下,在兴国寺僧众居士的共同努力下,兴国寺具有宋代古建风格的大雄宝殿及东、西僚房、斋堂、祖师殿已经竣工。
用户评论